业绩稳增:军工需求驱动长期增长
根据2023年三季度报告,中航沈飞实现营业收入47亿元,同比增长3%;归母净利润达8亿元,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6%,这一表现显著优于部分同业企业,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:
- 军用航空装备订单放量:我国国防预算连续多年保持6%以上增速,歼-16、歼-35等主力机型列装需求持续释放,沈飞作为核心供应商,产能利用率已接近饱和。
- 供应链效率提升:通过数字化生产线改造,公司毛利率较2022年同期提升1.2个百分点,印证其降本增效成果。
机构预测,随着新型号量产及旧机型升级需求增长,2024年公司营收有望突破450亿元。
技术突破:隐身战机与无人机成新亮点
中航沈飞近期在技术领域的进展同样值得关注:
- 歼-35舰载机进展:多方消息显示,该机型已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,未来或成为我国航母主力装备,潜在市场规模超千亿元。
- 无人机业务布局:公司联合航天科技集团开发的“暗箭”高空高速无人机完成首飞,填补了高端无人作战装备空白。
- 国际合作突破:沈飞参与研制的AR-500C无人直升机成功出口东南亚,标志着其技术输出能力提升。
分析师指出,沈飞在“有人机+无人机”协同作战体系的布局,将为其打开第二增长曲线。
资本运作:股权激励释放改革信号
2023年10月,中航沈飞推出新一期股权激励计划,覆盖427名核心技术人员与管理层,考核目标设定为2024-2026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0%,此举释放两大积极信号:
- 绑定人才与技术:航空工业对高端人才依赖度高,股权激励有助于稳定研发团队。
- 国企改革深化:作为军工央企混改标杆,沈飞通过市场化机制提升运营效率,未来资产整合预期增强。
行业对比:沈飞 vs 成飞 竞争优势何在?
与成飞(中航成飞)相比,中航沈飞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:
- 产品梯队更均衡:歼-16(重型多用途)、歼-35(隐身舰载机)覆盖不同作战场景,而成飞依赖歼-20单一爆款。
- 军民融合潜力:沈飞在民用航空结构件(如C919机翼组件)领域份额逐年提升,成飞则侧重军工。
投资者需注意两大风险:
- 军工订单受国防政策影响较大,若预算增速放缓可能压制估值;
- 新材料(如碳纤维)成本波动或侵蚀利润空间。
机构观点与目标价分歧
近期券商评级显示,中航沈飞目标价分歧明显:
- 看多方(如中信证券):给予“买入”评级,目标价65元,理由为“舰载机需求确定性高+无人机业务估值重塑”。
- 谨慎方(如申万宏源):维持“增持”,目标价52元,认为“当前市盈率(约45倍)已反映短期预期”。
散户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两个指标:
- 预收账款变化:反映订单饱满度,2023年三季度末公司合同负债达287亿元,同比增长34%。
- 研发费用占比:目前约5.2%,低于国际龙头(如洛克希德·马丁的8%),需观察后续投入力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