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绩快报:盈利承压但结构优化显著
2023年三季度财报显示,中国远洋实现营业收入约1,258亿元,同比下降28.3%;归母净利润为196亿元,同比下滑67.5%,业绩下滑主要受全球集装箱运价回调影响,但细分领域呈现韧性:
- 集装箱航运:运价同比下跌52%,但货运量增长9%,印证市场份额稳固;
- 码头业务:息税前利润同比增长11%,自动化港口效率提升贡献显著;
- 物流供应链:收入逆势增长17%,新能源车出口物流成为新增长点。
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中强调,公司已通过长协合约锁定60%以上运价,并加大高附加值货物(如冷链、危险品)运输占比,缓冲周期波动风险。
行业趋势:供需博弈下的航运新周期
当前航运市场处于“弱需求、高供给”的调整阶段,但结构性机会显现:
- 需求端:全球贸易量增速放缓至1.7%(IMF预测),但区域化贸易升温,RCEP成员国航线货运量同比增长23%,中国远洋东南亚航线利用率达92%;
- 供给端:2024年新船交付量将创历史新高,但环保新规(CII、EEXI)迫使老旧船舶加速淘汰,运力实际增幅或低于预期;
- 成本端:低硫油价格同比下跌18%,叠加数字化调度系统节油效果,单箱成本下降5%。
关键变量:红海局势推升部分航线绕行成本,欧线现货运价短期跳涨120%,若地缘冲突延续,Q4业绩或有超预期表现。
政策红利:国家战略赋能长期价值
中国远洋作为“国货国运”核心载体,持续受益于政策支持:
- “一带一路”深化:公司投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二期,年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,成为中欧陆海快线关键节点;
- 绿色航运加速:获工信部首批“智能航运示范企业”资质,12艘甲醇动力集装箱船订单落地,契合中国“双碳”目标;
- 金融支持加码:进出口银行提供50亿美元船舶融资额度,降低负债成本至3.2%(行业平均4.1%)。
投资逻辑:周期底部的布局机会
尽管短期业绩承压,中国远洋的长期价值锚点清晰:
- 估值优势:当前PB仅0.9倍,低于5年均值1.3倍,股息率维持5%以上;
- 现金流韧性:在手现金达1,020亿元,为逆周期并购提供弹药;
- ESG溢价:MSCI ESG评级升至A级,吸引国际配置资金被动增持。
风险提示:需警惕全球衰退导致货量不及预期、新船交付激增加剧竞争。